理论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起源与定义

时间: 2016-01-11        

1.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起源与定义

1.1绿色供应链的起源与发展[1]

        1994年,管理学家韦伯提出了绿色采购的概念。随后,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MRC)进行了“环境责任制造(ERM)”项目的研究,将绿色供应链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并于1996年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2]。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SME)的蓝皮书中首次提出绿色制造的概念[3],认为绿色制造是制造过程(包括产品设计和制造加工活动)与环境问题的交汇部分。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便是源于世界绿色制造(Green Manufacturing)浪潮的兴起。与国内研究源于绿色制造理论不同的是,国外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产生于企业发展实践中面临的现实压力[4],1996年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首次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 之后绿色供应链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响应,例如Corbett C J研究证明环境管理技术领先是提高公司运营绩效的关键[5];Baumann H的研究发现绿色产品制造需要易于实施的评估方法[6];Huang P S等在对环境知识管理的研究中指出绿色供应链管理能够减少污染,是一种评估环境行为的方式[7];Lippmann S.研究指出绿色供应链管理确实能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和战略管理能力[8];Stevels A更深入地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证明与ISO14001认证相比,绿色供应链管理更为有效[9]。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提出至今,相关的理论研究正在逐步展开。我国学者近年来一直在积极地探讨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相关的知识,尤其是以大连理工大学的朱庆华教授为代表的学者。

1.2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相关定义

  1. 供应链的定义[10]
       “供应链(Supply Chain,简称SC)”这一词语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使用已经有30多年的时间,但事实上,对其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对供应链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对物流管理的研究。早期学者们认为供应链只是制造商运营过程中的一个内部过程,指的是企业采购原材料,通过生产加工进行转换并进行销售等过程,再将其传递到最终用户的一个过程,只是局限于企业自身的内部操作,主要目的是提升企业的经济利益。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应用的广泛,供应链概念逐渐开始注重企业的外部环境,活动范围更大,运作更加系统。
表 1外国学者供应链定义的代表性观点

学者 年份 定义
Jones等 1985 供应链是一条由采购、生产、仓储、配送及销售等不同功能链接而成的链条。
Christopher 1992 供应链是通过连接上游企业与下游的许多企业所构成的网络,其中包含许多不同创造价值的过程和活动。
Harrison 1995 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或零部件,经过加工将其转换为中间产品或成品,并将其销售到购买者手中的功能网链。
Handfield等 1998 供应链包括从原材料获取阶段一直到最终产品送到最终消费者手中的,所有与物品流动以及所伴随的信息流动有关的所有活动。
Stevens 1999 供应链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通过价值增值和对渠道的控制以实现产品从供应商到达用户的流动。
Ganeshan等 1999 供应链是由供货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顾客所组成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物料流动的路线是从上游的供货商一直到下游的顾客,同时还包含双向的信息流。
美国供应链协会 2000 供应链主要涉及生产与交付最终产品或服务的所有工作,从供应商到客户。
Chopra等 2001 供应链各阶段间信息、产品及资金流的动态链,或视为由一连串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所连结的环相互链接而成。
 
表 2国内学者供应链定义的代表性观点

学者 年份 定义
陈国权 1999 企业从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加工、运输、分销直到最终送到客户手中的这一过程被看成是环环相扣的链条,即供应链。
马士华 2000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沈厚才 2000 供应链实际上是一种业务流程模型,它是指由原材料和零部件提供商、产品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到最终用户的价值链组成,完成由顾客需求开始到提供给顾客以所需要的产品与服务的整个过程。
《物流术语》
国家标准
2001 供应链是指在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
陈功玉 2003 企业与其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用户之间结成的一种全面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被称为供应链。
《物流术语》
国家标准
2006 供应链是指在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所形成的网链结构。
卢松泉 2008 供应链就是核心企业与原始资源供应商、需求商和最终需求客户按照核心企业瓶颈资源的节拍运行所形成的网链组织结构。
 
1.2.2 绿色供应链的定义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MRC)“环境负责制造”项目最初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考察制造业供应链中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作为他们的研究重要成果之一——1996年提出比较系统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定义,即“绿色供应链管理是环境意识、资源有效利用和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的交叉融合,是实现绿色制造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使整条供应链的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11]
       学术圈对绿色供应链的定义进行了更具有实证性的发展。Wal-ton[12]等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将供应商加入到企业的环境战略中,其核心思想是将集成管理的思想应用到绿色供应链的领域中。M.H.Nagel认为绿色供应链的管理涉及到产品的使用、组成以及生产的全过程[13]; 在原有供应链思想的基础上强调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要求在供应链内达成一种长期稳定的战略关系,同时强调技术支持在绿色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这两点是M.H.Nagel认为绿色供应链区别于传统供应链的主要特征。Sean Gil-ber[14]认为绿色供应链是采购决策过程中考虑环境标准/关心因素,同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绿色供应链包括环境,战略和库存等三个方面。Zsidisin[15]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为了环境友好地设计、采购、生产、分销、使用及再使用等而在供应链内采取的管理策略、行动及所形成的合作关系等。绿色供应链的运营活动不仅包括制造活动或者产品转化活动,也包括环境设计、供应商运作流程的改善及评价系统[16]。陈晓华认为绿色供应链是一个闭环系统,它将“绿色”理念融入到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并借助于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高效率、低成本地计划、实施和控制整个供应链的物流、能量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绿色供应链上的业务主要包括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营销、绿色物流、绿色消费、绿色回收等环节。
  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王能民等[17]将绿色供应链(Green Supply Chain, GSC)界定为:绿色供应链是以资源最优配置、增进福利、实现与环境相容为运营目标,以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为决策原则,从资源开发到产品消费过程中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销售、使用到报废处理、回收等一系列活动的集合,是由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零售商、消费者、环境、规制及文化等要素组成的系统,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等运动的集成。
  绿色供应链的定义具有不同于传统供应链的内涵,王能民总结为以下几点。
  (1)从系统的构成来看,其成员较传统供应链要广。绿色供应链不仅包括传统供应链内的成员,而且还包括环境系统、政府与国际组织的规制以及供应链运营时其所处的文化环境、价值观等因素,因此从这一点来看, 研究可以将绿色供应链划分为生产系统、消费系统、环境系统与社会系统四个子系统[18]; 而传统的供应链更多是强调生产系统。
  (2)绿色供应链运营的目标是资源的最优配置、增进福利以及实现与环境相容。三者相互协调、相互关联。如果资源得不到最优配置则供应链内的供应商、制造商与销售商等生产系统的成员其利益得不到保障,其要素的收益必然低于选择传统供应链内业务的回报率,因而没有动机从事“与环境相容”的活动;福利的增进是保证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基本要素,如果不能实现在消费过程中与消费后其福利能得到增进,则供应链所提供的产品没有办法实现其价值,链的活动出现断链的现象;“与环境相容”是任何活动得以持续的基础。
  (3)绿色供应链的运营是建立在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及知识流运动的基础之上。与传统供应链不同的是:知识流成为绿色供应链的重要组成,其根本原因在于要实现供应链内成员的活动与环境友好的目标,没有相应的技术与知识作为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相对于传统供应链,绿色供应链更加强调供应链内的知识活动。知识流在绿色供应链中具体的表现为:对环保技术的共同研发、新的研究成果(尤其是环保技术)在供应链成员内的转移与共享、供应商与销售商等供应链内成员早期介入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流程的重组等。

1.2.3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定义

       供应链管理是对整个供应链内进行管理即对供应商、制造商、运输商、分销商、客户和最终消费者之间的物流和信息流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等,其目标是通过优化所有与供应链相关的过程,提高组织的运转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绿色供应链管理(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GSCM)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整个绿色供应链内各参与的行为主体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及知识流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协调与控制等,其目的是通过优化与提高相关活动的速度、确定性、与环境的友好程度等途径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增进福利、实现与环境相容的目标。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定义来看,与一般供应链管理存在一定的联系。具体表现为:两者均强调系统观念,不再孤立地看待各个企业或各个业务部门,而是充分考虑所有相关的内外联系体———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零售商、承运商与顾客,并将整个供应链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供应链的运营具有共同的战略目标,供应链内成员与成员之间建立起战略合作的伙伴关系。
       在存在联系的同时,绿色供应链管理具有区别于一般供应链管理的特征,具体表现王能民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1)管理的哲理基础。一般供应链管理的哲理基础是来源于资源的最优配置理论即强调运营活动的效率并充分考虑其增值能力,而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强调效率理论的基础上,同时也强调代际与代内公平作为其生产活动的决策原则。
  (2)管理的对象。一般供应链管理的管理对象主要是信息流、物流与资金流,而绿色供应链管理在以上因素之外同时还强调知识流在绿色供应链中运营的重要作用:要实现供应链内各行为主体的活动与环境相容的目标,要求供应链内各行为主体采取新的更为友好的工艺、资源等,这就要求供应链内各行为主体具备相应的知识与技术,因此对知识流的管理成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3)管理的战略重点。对于一般供应链管理而言,其战略重点是通过优化提高所有相关过程的速度和确定性来最大化所有相关过程的增加值;而绿色供应链管理由于其主要目标之一是提高供应链内各行为主体与环境相容的程度,实现在资源的利用方面上的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这一目标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存在冲突的可能。如何保证供应链内成员在其活动过程中保证其活动与环境相容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重点。
  (4)管理的手段。在一般供应链管理中主要的管理手段是存在于以下方面:生产/制造系统中的规划问题,运输系统和时间表问题与库存决策,供应链内的协调等。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主要的管理问题除了与一般供应链管理具有共性的问题之外,还存在一些具有特殊性的问题:材料、工艺选择与评价(保证与环境相容)、产品、工艺、新资源的开发与设计、反向后勤、供应链内成员激励的问题、供应链运营与环境、外部规制、文化、价值观、伦理道德等因素的联系与协调的问题等。由于所涉及的问题较一般供应链管理的问题要多,因此要求新管理手段与方法来解决上述新问题。有关绿色供应链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内涵可以通过与一般供应链/一般供应链管理的比较来加以说明,具体见表3。
表 3 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一般供应链管理的比较分析

比较因素 一般供应链/一般供应链管理 绿色供应链/绿色供应链管理
适应的制造模式 精益生产、柔性制造、敏捷制造、
分散网络化制造等
再制造、清洁生产、绿色制造等
产生的原因 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牛鞭效应、市场变化速度加快等 环境恶化与资源的短缺、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规制日趋严厉等
构成的要素 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与零售商、顾客等 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零售商、顾客、规制、文化、价值观、环境系统等
主要活动 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 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与知识流
管理基础 资源的最优配置(效率理论)、系统论 资源的最优配置(效率理论)、公平理论(代际与代内公平)、系统论、集成思想等
管理目标 降低不确定性,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资源的最优配置、增进福利、实现与环境相容
管理战略重点 提高供应链内各行为主体活动的速度与确定性 提高供应链内各行为主体活动对环境的友好程度


[1] 节选文章来源:王义琛, 王远, 朱晓东等. 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进展评述[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S1):9-12.
[2] Handfield R B. Green supply chain: best practices from the furniture industry[C]∥Proceedings of Annual Meeting of the Decision Science Institute. USA FL:Orlando,1996: 1295-1297.
[3] 朱庆华,赵清华.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绩效评价研究述评[J].科研管理,2005,26(4):93-98.
[4] Sarkis J. Evaluating 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business practice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98, 107(1):159–174.
[5] Corbett C J, Klassen R D. Extending the Horizons: Environmental Excellence as Key to Improving Operations[J]. Manufacturing &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6, 8(1):5-22.
[6] Baumann H, Boons F, Bragd A. Mapping the green product development field: engineering, policy and business perspective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2, 10(02):409–425.
[7] Huang P S, Shih L H. Effectiv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hrough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manag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9, 6(1):35-50.
[8] Lippmann S. Supply cha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lements for success[J].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1999, 6:175–182.
[9] Stevels A.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uch more than questionnaires and ISO 14.001[C]// Electronics and the Environment, 2002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EEE, 2002:96 - 100.
[10] 节选文章和图片来源:曹海英. 零售商主导型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及制约因素的实证研究[D]. 天津财经大学, 2012.
[11] 曹海英. 零售商主导型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及制约因素的实证研究[D]. 天津财经大学, 2012.
[12] Walton S V, Handfield R B, Melnyk S A. The green supply chain: integrating suppliers into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ocess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 1998, 34(2):2-11.
[13] Nagel M H. Environmental supply-chain management versus green procurement in the scope of a business and leadership perspective[J]. IEEE,2000(0-7803-5962-3):219-224.
[14] Gilbert S. Greening supply chain: enhancing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green productivity [M].Tapei, Taiwan, 2001:1-6.
[15] Zsidisin G A, Siferd S P. Environmental purchasing: a framework for theory development[J]. 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SupplyManagement,2001,7(1):61-73.
[16] Breno Torres Santiago Nunes. A theoretical approach for green supply chain. FederalUniversity Do Rio Grange Do Norte Industrial Engineering Program Natal-Brazil[DB /OL].[2004-01]. http:∥www. poms. org /POMSWebsite /Meeting2004.
[17] 王能民, 杨彤, 乔建明. 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J]. 工业工程, 2007, 10(1): 11-16.
[18] 汪应洛,王能民,孙林岩.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J].中国工程科学,2003,5(11):82-87.

友情链接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