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时间: 2016-01-11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意义[1] [2]

1.1 绿色供应链的时代背景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各大采购商或品牌商将自己的贸易与生产活动急速扩张至全球每个角落,如中国、巴西、印度、越南和孟加拉国,商品的最终消费地和生产地可以跨越大半个地球。随着能源短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凸显,碳排放量以惊人的数量级增长,加之“毒玩具”、“毒牛奶”等事件爆发,人们渐渐意识到:各类日用品,从服饰到器具,商家对其产品供应链的管理水平都会影响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从“电子垃圾倾倒”、“尘肺病”等事件中,人们明白:各种生产、生活消费品,从其诞生到消亡所经历的每个环节,在其途经世界各地时,都影响着当地公民的健康和生态环境。那些环境标准尚不成熟、环境执法力度欠缺的发展中国家很快成为最严重的受害者。
       人类物质文明发展中对资源使用量的急剧扩张,已经造成了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及绿色平衡的失调,地球上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逐渐意识到“绿色”的重要作用,因而企业也开始逐渐关注于环境保护问题,那些不具有环保意识的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问题。当下,品牌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都非常注重自身的名望和声誉。他们视“负责任的企业公民”形象为衡量其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希望消费者不但能够被其商品或商业模式吸引,也会对他们的品牌形象感觉良好。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往往超乎人们的想象。如果一家跨国公司与污染或是滥用资源、能源的事件有任何牵连,顷刻之间全世界的人们便会知晓,公司名誉、股价和市场份额也将受到重创。 关心环保和消费者安全的企业也因此必须找到一种策略,超越被动遵守各项法律法规,而以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的手段解决全球产业链问题,绿色供应链的概念也由此应运而生。
  首先,供应链的“绿色”简单来说就是要尽量关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环节,减少产品在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制造、包装运输乃至使用和最后回收各个环节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积极提高在所有环节中对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所以,不管是从纵向(供应链上下游)还是横向(平行单位)来看,“绿色供应链”涉及范围都很大。它可以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也可以是每一地区成千上万的相关单位。
       此外,绿色供应链本身可以构架出一个“环境/公众、供应商、采购商”三赢的体系。毋庸置疑,全球环境保护,污染控制,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都会通过供应链的绿化得到逐步的实现,而受益的当然是消费者;对于品牌/采购商本身来说,通过建立绿色供应链可以提升自己的公众形象和知名度,并进一步改善环境绩效。在建立绿色供应链过程中,企业亦可以不断地整合和优化供应链,更好地控制成本和风险。
       最后,供应链说到底环环相扣的是利益。如果购买者可以逐步在每一个环节上有一些绿色环保的要求,那么在市场激励的鼓励下,往往最后可以达成双赢且高效绿色化的效果,成为政府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有效支持和补充。不过,因为常常不很了解自身的供应链,绿色供应链对于这些国际公司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然而,从能够达成的效果来看,这是一个非常富有前景的方法,并且是大势所趋。

1.2绿色供应链的理论背景[3]

       支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基础有很多,共同形成了绿色供应链背景的理论网络,其中最相关的理论有共生进化论、替代转换论、闭合循环论、外部效应论和系统开放论等。首先,人类社会与自然共生是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理之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能带来经济的飞跃,同时也会导致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这个现象证明了人类社会与资源环境之间存在一种不可被打乱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打乱这种和谐的关系,就会有一种全新的模式取代旧有模式,并带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绿色供应链系统内存在能量流动,这些能量在各子系统内循环流动直到变成熵为止。绿色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始终要遵循这样一个原理:成员企业的活动不可能使地球的总熵值减少,但是可以加速或延缓总熵值的增加。而绿色供应链管理充分考虑了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等情况,从而可以使熵减少,或延缓产品的生命周期。第三,绿色供应链管理很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种管理方式在给供应链上成员企业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也给人类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并为后代留下了更多的资源,不仅实现了当前经济的可持续性,也促进了未来经济的可持续性。第四,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各主体及存在的环境之间进行着不断的替代转化,这就导致绿色供应链的运作存在制衡机制,即若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小环节,整条供应链都会受到影响。最后,为了保证总目标的实现,绿色供应链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往往会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各环节,例如可以调整供应链内成员企业的结构,改变这些成员企业的价值观、道德观、经营观等,调整产品与消费结构等。

1.3 绿色供应链的企业响应      

      沃尔玛在2008年10月发表的节能环保声明中,宣布了其在长期降低生态足迹方面的决心和承诺。在一次召集了1000多家供应商参加的大会上,沃尔玛特别指出,它将一步步强化和执行其供应链政策,并将和其供应商一起提升能源和资源的使用效率。沃尔玛也明确指出,那些提升生产效率,采取可持续发展最佳实践的供应商将更有机会获得沃尔玛的青睐,分享更多的商机。另外,沃尔玛还特别要求其前200家供应商在2007年水平上减少20%的单位能耗。沃尔玛在绿色供应链中对供应商采取“撤单式”供应商管理,这是供应链管理层面对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典型的反馈:“涵江鞋业”、“大福鞋业”是两家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的民营企业,这两家公司拥有员工超过3000人,因“废水”、“废气超标”,2007年3月被莆田市环保局列入“2006年环境监测超标企业名单”。此后不久,这一违规记录通过“中国水污染地图”向公众公开。这两家企业均是沃尔玛的供货商,此事很快被沃尔玛检索到,并要求这两家企业采取整改措施,否则就“撤单”,取消其供应商资格。在沃尔玛的压力之下,为了不失去订单,这两家企业不得不整改。很多年前,沃尔玛就公开宣布,不再向环境表现糟糕的企业采购货物。沃尔玛中国采购部区域经理吴海琳说:“我们非常关注‘中国水污染地图’和‘中国空气污染地图’所公布的数据,每个月都会在上面检索,看看有没有自己的供应商。”
       这种由环保部门、民间组织、采购商、媒体、消费者和第三方审核机构等共同参与的“撤单式”供应链治理模式正日渐盛行,它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治污模式。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区首席代表邹骥说,该治理模式最终会促成环保领域的一系列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这种“撤单式”供应链治理模式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一项具体措施。
        许多跨国公司都有类似的供应商管理措施。通用电气环境健康安全法律顾问潘高翔说,在供应链管理方面通用电气有一个专门负责审核的团队。而在3M公司有一票否决制,任何供应商如果在环境、健康、安全和劳资关系方面存在问题,会被直接否定掉。 H&M公司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有一段时间了。2006年,H&M就专门编制了一份“无低费绩效提升方案手册”,帮助指导其供应链中的工厂如何逐步提高效率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英国的玛莎百货公司也有一个非常知名的以减少供应链环境影响为目的的战略项目 ——“A计划”。通过近期的讨论和修订,这个项目将与公司的供应商一起开发一个项目,帮助印染厂减少水、能源、化学品的使用,提升“一次染色成功率”并同时增加产能、减少成本。通过“水项目”,耐克与其供应链上的染整工厂一起努力,以减少用水量和改善水质。作为这一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耐克公司定期收集400多个供应商用水量和用水效率的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审慎评估工厂用水情况以及鼓励水资源管理的改善。此外,作为选择供应商的一个重要条件,耐克公司避免使用坐落于水资源短缺地区的工厂。此外,Gap、Levi's和利丰集团都与一个名为商务社会责任国际协会(BSR)的组织合作,来降低其全球供应链中工厂对环境的影响。BSR也利用该契机,设定了合作公司认可的废水排放标准,并举办供应商会议,帮助工厂认识环境问题并了解可能的解决方案。



[1] 节选文章来源:http://www.nrdc.cn/our_program_mon.php?id=872&cid=256
[2] 节选文章来源:陈斯蕾. 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J]. 经营管理者, 2012, (22):114-114.
[3] 节选文章来源:陈晓华. 制造业绿色供应链的管理机制研究[D].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4.

友情链接
二维码